國產醫療器材的發展,目前國內主要以中低端的醫療器材為主,大型高值醫療器材依然以進口為主,國外的精密醫療器材發展時間久,技術成熟,而國內的起步晚,很多企業不具備技術專利,就造成了高值醫療器材依靠進口的現象,針對這種現象,國產醫療器材如何突破技術瓶頸?
近年來,隨著我國醫療器材行業的迅速發展,產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與期待,尤其是高性能醫療器材,被列為重點并“升格”為國家戰略產業。不可否認政策紅利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,但是醫療行業市場是個技術市場,而國產醫療器材技術實力的缺失成為制約發展的一大攔路虎。
近幾年來,國家持續出臺各項利好政策,醫療領域的話題又被熱炒起來。針對醫藥工業與醫療衛生領域的“十三五”規劃建議中,高端醫療器材被列為未來5年重點突破領域之一,針對國產醫療設備的轉型升級,政策方一共下發18部文件,國家政策高度關注醫療器材發展,但是,醫療器材國產化光靠政策還不行,仍需技術發力,技術優勢仍然是搶占市場的關鍵因素。所以,突破技術壁壘是國內醫療設備制造企業的首要任務。
1、我國的醫療器材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明顯投入不足。中國醫療器材企業研發總投入約占其總銷售額的3%,而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醫療器材企業研發投入約占其總銷售額的10-15%,國外少數大企業醫療器材研發投入高達15-20%。
2、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嚴重缺失。長期以來,我國的高端醫療設備都完全依靠進口,當意識到要做自主研發時,在數據、技術方面都是一片空白,技術研發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管理。醫療儀器的研發并不是單一的學科,是跨領域、多學科的現代高新技術產業,然而從藥到器材在國內基礎學科幾乎沒留下人才,因為短期內不會看到效益,有很多基礎學科的研究生后來不是出國就是轉行,醫療器材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其他任何一個專業所不可替代的,正是由于其的不可代替性,才造成了目前我國醫療器材人才短缺的現狀。
3、各自為政,同質化和低價化競爭模式阻礙創新發展。醫療器材產業是知識密集、資金密集的高技術產業,國產醫械產業呈現多、小、高、弱的特點。截止2015年底,我國醫療器材生產企業已達16000余家,絕大部分還是民營企業,能夠投入研發的資金、人力十分有限。研發及人才力量不集中是問題的關鍵,學習國外有關企業的經驗做法是非常必要的捷徑,但先進技術有專利保護且保密嚴格,難以學習或仿制。要解決眼下的困境,一方面是按照相關程序,引進其他公司的優秀專利技術,引進吸收,提高本企業的創新能力,另一方面展開企業間戰略合作,發揮各自優勢,創造競爭優勢,通過技術交流,為企業創新開辟新路徑。
缺乏原始創新能力是制約國產醫療器材發展的最大瓶頸:醫療器材產業是健康產業中增長最為迅速的領域,也已經成為資本市場最為看好的投資熱點之一。據前瞻產業研究院《中國》顯示,中國醫療器材行業共實現銷售收入2268.12億元,同比增長6.18%;工業總產值達到2361.24億元,同比增長8.52%。從近年來醫療器材和醫藥工業總產值增速來看,醫療器材的發展速度總體上快于醫藥工業。
我國醫療器材市場的產品結構來看,影像診斷設備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,近幾年均保持在40%左右,且呈不斷上升趨勢;其次是各類耗材,占據20%左右的市場份額;骨科及植入性醫療器材市場份額不斷下降;剩余的市場份額被牙科及其他類器材所占據。目前我國醫療器材市場的基本構成為:高端產品占比25%,中低端產品占比75%;而國際醫療器材市場中的平均水平為:高端產品所占份額一般為55%,中低端產品45%。
中國醫療器材產業發展基礎薄弱,醫療器材監管起步較晚,醫療器材企業小、多、散和低水平競爭的現象尚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,加速提高中國醫療器材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、加強醫藥器材研發的產、學、研聯合,已經成為當務之急。從中國醫療器材市場來看,高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。中國雖然有2000余家獲得出口認證的企業,但大多數企業在規模、品牌方面的競爭力相對較弱,又缺乏核心技術,缺乏自己的品牌,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總體處于不利地位。
國家也一直在大力推動和支持創新型國產醫療器材的發展,隨著工業、材料學、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革新,醫療器材行業必將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果和突破。
“新政策、新機遇,提升了國產醫療品牌對品質的追求,有利于創新型、規?;蛧H化企業的發展?!迸c此同時,我國醫療器材市場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。調查顯示,目前我國人均醫療器材費用支出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,我國藥品、器材的市場規模之比是4.3,而發達國家和成熟市場的藥械比是2.0。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,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以及新型診療技術逐漸推廣,醫療器材行業終端需求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,受政策扶持鼓勵的領域,尤其是有能力實現進口替代的國產醫療器材企業,高端人才和技術的研發的創新,將促進我國醫療器材行業的快速發展。